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文訊30】煎餃與十八羅漢──林彩美的一世情



那天, 原本是要親自去林彩美老師家拜訪的,但老師卻貼心地提早前來找我。
我們坐下來聊了許多話,繞著戴國煇老師打轉。
說著說著,林彩美老師的眼眶越來越紅,她舉袖遮掩落下的淚,而我只能用力忍住眼中的濕意,摩娑她的臂膀輕輕握住她的手。
如果不是因為有旁人,我肯定也會抱著老師一同哭泣。
因為,在那一字一句的往事裡,我看到了真正的愛。

「但人啊,總也要偶爾放在心裡想念,是不?」

我知道那不是偶爾,那是日日夜夜,超越時空的思念。 
 

〈煎餃與十八羅漢──林彩美的一世情〉

 

  是什麼樣的深情,能支撐一個人耗費十年光陰,埋首整頓龐大文獻,逐字逐句,翻譯出近七百萬字、二十七冊的史學論著?她是台灣近代史學家戴國煇的遺孀──林彩美女士。

  歷經殖民統治、二二八事件,而後留學日本遭列黑名單、十多年有家歸不得的戴國煇,執著於一分史料講一分話,旅日卻批判殖民思想,具台灣人意識但批判台獨理論,在眾多言論仍屬禁忌的時代研究二二八……堅定知識份子獨立研究精神的他不在乎腳下的每一步都是荊棘遍布,也許正因為背後有著愛妻林彩美全心全意的扶持。

  在異鄉旅居的數十載,林彩美始終記得她第一回為丈夫和友人做煎餃的無措。憶及大學時首度嚐到這如今於街角隨處可得的料理,林彩美笑瞇了眼,直說那滋味讓她滿心想著世界上怎會有如此好吃的東西?隨著夫婿赴日,為了讓眾人品嚐是家鄉味也是日人喜愛的中華料理,她頭一個想到的就是煎餃子。

  和麵糰、包餡料都不難,但當時的她不知要煎出底酥脆而皮Q潤的餃子,除了放油還得加水,只能笨拙地望著煎硬的餃子發呆;還好,菜端上桌,大夥仍是吃得津津有味。女人總是這樣,一旦能得到心愛之人的稱讚,就能一頭栽入灶腳中不畏油煙;林彩美也就這樣從個不知怎麼煎餃子的少婦蛻變成出了書的美食家。

  只要是有關戴國煇喜愛的一切,林彩美永遠是支持的。即使在大學授課的戴國煇,將年終獎金全數拿去買書、不似當時日本家庭慣於用獎金帶全家人出遊;面對孩子疑惑的詢問,林彩美也能煞有其事地回應他們的爹從沒拿過那玩意兒。也好比那一年到北京,喜愛十八羅漢的戴國煇說什麼都要去王府井去買雕塑回來;拉著維吾爾族的地陪,一間間古玩店接著逛,當真扛了十八尊玉雕的羅漢返抵成田機場。兩人又是背又是提,氣喘吁吁的林彩美正奇怪丈夫怎不打車?這才明白原來戴國煇為了買下羅漢,連車錢都花個精光!她仍是一點氣都不生,眼中閃爍著愛憐的光彩。

  再後來,他們終於搬回台灣定居,照樣千里迢迢細細包妥羅漢渡過太平洋。林彩美用同樣的珍視,看待「她的天」懷著滿腔熱忱寫下的篇章;2001年,患上食道靜脈瘤而離世的戴國煇,沒有留下一句遺言。但牽手了一輩子的林彩美懂得他那想讓華文世界看見自身研究的心願,因此她在戴國煇離開的一年內出了《戴國煇文集》,十年後完成《戴國煇全集》;編撰過程的艱辛她全然不在意,至今依然反覆地檢視著丈夫的著作,就怕有一點點錯誤或遺漏。

  十二年過去了,那滿屋子的書籍與文章,仍然讓林彩美想到夫婿就淚水滿盈。「但人啊,總也要偶爾放在心裡想念,是不?」她只期盼,當自己也從人生中畢業,能讓世人記得戴國煇對史學的熱愛,能為史學界帶來一點貢獻;如同那十八尊羅漢,能被有緣人珍惜。

  彷彿想起什麼似的,她眨眨眼又補了一句:「希望到時候見著他,能得到他一聲『林彩美呀,妳做得還挺好的嘛!』就好啦。」

十八羅漢,取自文訊三十周年拍賣會官網。
【載於《文訊雜誌》333期,2013.07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