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好讀入原鄉2】南投信義國中:信望愛 灌溉閱讀種苗

耶誕節前夕,
收到脈樹校長的回信;
校長寫了分外喜悅,
我們也滿心溫暖。

這一次拜訪的三所學校,
信義國中與校長本人,
最令我們印象深刻。

深切地感受到,
一個校長的辦學態度,
真的會大大影響學校的風氣。

在我們拜訪的三、四個小時裡,
脈樹校長全程陪同,
甚至花上逾半的時間,
與我們分享他的理念與想為孩子們做的事。

當他說起童年的故事,
我差點當場哭出來。
可我的文字不夠感人,
無法忠實呈現當下的氛圍。

謝謝脈樹校長讓我們看見一個教育者的熱誠,
也希望自己能夠懷抱類似的心情,繼續努力。

------------------------------------------------------------------------------------------------

〈【好讀入原鄉2】南投信義國中:信望愛 灌溉閱讀種苗〉


提起「偏鄉學校」,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資源困乏」、「城鄉差距」等,但在這些遠離塵囂的角落裡,有誰可以讓「困乏」補足、讓「差距」減少?沒錯!就是熱血的老師!在偏鄉,有無數的教育工作者為孩子們盡心盡力,南投縣信義鄉信義國中的師長們便是一例。
12月10日這天,《好讀》團隊來到座落群山間、陳有蘭溪畔的信義國中。一走進學校穿堂,看見熱誠的脈樹‧塔給鹿敦校長,也看見一般學校不會放在川堂的書架。

晨間讀報20分 學生文句變優美

信義國中有七個班,教職員人人身兼數職,忙得不可開交。脈樹校長重視閱讀,也深信閱讀是長期工程,不是一周一天晨讀就能改變;因此學生們周周晨讀五天,天天廿分鐘,每天7:30到7:50,靜靜地看書、讀報。讀報教材即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贈閱的《好讀周報》。
為了讓晨讀扎根,負責統籌閱讀的教師胡劭瑩,她設計了適合信義孩子的學習單,讓學生發揮創意,以寫作或繪圖的方式表達讀後感。兩位導師林俊雄和李宗誠也表示,幾個月下來,孩子們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
胡劭瑩老師更說,有回她因事請假,晚了一天發放報紙,竟有同學追問:「星期一怎麼沒有《好讀周報》?」
她設計的學習單,讓孩子從閱讀的文章中學習「新語詞」,並運用到作文裡,有些孩子已感受到「耶!我的文句變得優美通順喔!」

單槍、課桌椅 仰賴外界愛心

即使資源不若都市學校那般豐厚,單槍投影機靠募集經費才得以裝設、學生的課桌椅也來自師範大學的淘汰品,但脈樹校長依然絞盡腦汁替孩子們籌備所需。他四處募款,在鄰近的校地建宿舍,供弱勢學生住宿;在校長室內外擺放各類書籍,鼓勵孩子閱讀;也在替代役的支援下,一點一滴整理起混亂的圖書,並找來舊木條,想替孩子們鋪設可以席地而坐、具有溫暖氛圍的圖書室。

信望愛三字辦學 學生需求擺第一

代表信心、希望、慈愛的「信、望、愛」三字,是信義國中追求的教學理想。脈樹‧塔給鹿敦長的名字,在布農族語裡,「塔給鹿敦」是「山」的意思,脈樹校長就如穩重的大山一般,守護著信義國中的孩子。
校長強調,學校老師要對孩子懷有「教育初心」。身為原鄉教師,除有專業的堅持,不能輕易被困境打倒,「凡事以教學為優先,學生的需要,永遠擺在第一位。」

〈校長的童年故事〉


一張課桌椅

一身儒雅氣質的脈樹校長,喜愛閱讀也熱愛寫作,還曾出版詩集,並與畫家簡文仁先生合著了《詩與畫在高海拔的交集》一書。
脈樹校長說,在他心中播下閱讀種子的,正是他的母親。他年幼時,父親因飲酒過量去世,在東埔國小擔任工友的母親,辛苦地拉拔他們長大。母親很尊重學校的老師,也得知要當老師,一定要先好好讀書。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讀書的環境。
有天,學校淘汰一批課桌椅,委請脈樹媽媽報廢;她瞧見其中一張桌椅尚稱完好,便在下班後扛著桌椅,徒步走了20多分鐘回家,將桌椅擺在還是個小男孩的脈樹校長面前。
脈樹媽媽告訴他這樣一句話:「你的未來就靠這張桌子了。」
為了不辜負媽媽的期望,小脈樹相當認真讀書,考前更是溫習到深夜。然而家中並無讀書用的燈。他想起雞籠中的小燈泡,便決定跟小雞「借用」一下;午夜過了,小脈樹累到睡著了,自然也忘了將燈泡還給小雞。隔天起床,沒有燈泡保暖的小雞全凍死了,脈樹媽媽沒有一句責備,只告訴他,「小雞死了沒關係,只要你用功讀書,就有代價。」
母親的身教深深影響了脈樹校長,這也讓他用同等的用心,去推動學校孩子的閱讀。

 

〈教師們,請你們三思〉


我們要盡力服務的對象…

致教師:
不要忽略那些能力差的孩子
請你們三思;
如果你們不去用心教導
那些學習有困難、
有可能中途輟學的學生,
他們將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窮人中那些不算太窮的──
資質優等的孩子,
往往還能找到立足之地。
因此我所要盡力服務的對象,
是那些遲鈍、較笨的
而又飢腸轆轆的孩子。

這段別具深意的文句,來自《愛的喜樂:德蕾莎修女嘉言集》。
好讀團隊前往拜訪的當天早晨,脈樹校長讀到這段話,並與學校老師分享。

 

〈校園咖啡區〉


咖啡樹下的夢想
在信義國中教室後方的一片園圃裡,種滿76株咖啡樹;ㄇ型的校舍框起一角,也擺設了露天咖啡座。這是學校的新實驗。
這批咖啡樹原先的擁有者因故放棄種植,校方看著可惜,靈機一動,決定要來種在學校裡。
學校寫了企劃書,投遞到星巴克詢問合作的可能,要打造信義國中專屬的咖啡園與咖啡廳,不只創造校園新特色,也培養學生就業的專長。
現在,星巴克已有了合作意願,校園一旁的民宅主人也願意提供房舍,改造成文化館。信義國中的新夢想,正如一顆顆咖啡果一般,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2013-12-23/聯合報/好讀周報影響力】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非常木蘭】生活舞蹈班舞出女人自信

 一個舉臂、一個昂首,優雅伸展的舞蹈動作,不是出自專業舞者的身姿,而是來自一群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生活舞蹈班學員。這八位充滿活力、外貌看不出實際年齡的美魔女媽媽,具有多重身分,不僅是中華民國元極舞協會的團員、參加台北藝術家元極合唱團,也是風之舞形舞團的義工。
 教導她們跳舞的,正是風之舞形的創辦人兼藝術總監──舞蹈家吳義芳。

 

舞蹈忘懷學 銀髮方開始

58歲,身兼舞團經理,也是學員中最年輕的潘美蓮回憶,與義芳老師結緣是在10年前。當時她們正忙於「人有20難」的合唱表演,美蓮負責編舞;在成 立合唱團的音樂人郭孟雍牽線下,找來了吳義芳幫忙指導舞蹈動作。演出結束後,她們與幾個愛舞的同好相約,再拉上81歲的母親湊成一班,正式開始學習生活舞蹈。
 打過棒球、練過體操,拍了電影《悲情城市》,18歲才正式開始學舞的吳義芳,自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正式加入雲門舞集。在 雲門18年,幾乎跳遍雲門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其中尤以《九歌》裡的雲中君,立於兩舞者肩背八分鐘不落地的高難度演出,最令人印象深刻。
 但他深信,舞蹈並非局限於專業的舞台藝術,而是源自生活、也存在於生活,每個人都能跳舞。這樣的「生活舞蹈」概念,也成了吳義芳開拓風之舞形、教導生活舞蹈班的核心,更讓這群女人重現活力與自信。

生活舞蹈段數高 盡在舉手投足間

每周二、五早上10點半到12點15分,是吳義芳生活舞蹈班的學習時間。在北投復興崗的捷運旅客中心二樓,這些學員自動兩兩分組,將堆疊於教室角落 的塑膠巧拼軟墊,鋪整於地板,並擦拭乾淨。等義芳老師一到,8個人坐定,一面與老師閒話家常,一面緩緩抖動雙腳、扭肩、抬手,一點一點喚醒自己的身體。
 仔細瞧著學員的動作,隨著義芳老師口中與彈指流洩的節拍,以手、膝蓋形成支撐點,另一手拉起足弓,頭顱隨之輕揚,身軀形成有力的角度與柔軟並存的曲線。每個人臉上顯露凝眉專注、或是微笑投入的神情,猶如聚光燈瞬間照下,熠熠生輝。
 我跟著趴伏在軟墊上,一齊扭腰、拉腿,試著以手的力量順勢撐起身軀,卻吃驚地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伸展動作,實際做來卻如此吃力!尚稱年輕的筋骨, 柔軟度卻完全無法與這些「銀髮族」相比擬。瞧見我因奮力嘗試仍不得要領的尷尬模樣,逗樂了一旁的李花香與李秀敏;然而,伴隨動作帶來的痠痛,在呼吸吐納 間,也感受到自身每一條筋肉的延展與存在。我終於領教了義芳老師的玩笑話:「這些學員段數高著呢!」
 能夠連續十年每周上兩堂課,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不少人跳舞幾個月、幾年就漸漸放棄,但這八位媽媽始終是固定班底。她們是如何堅持下去的?學舞後的轉變,就是答案。

轉變是持續的動力

每當老師教導一個新的動作,會同時解釋其功用──穿著高跟鞋不小心快跌倒時,可以借力使力,避免受傷;訓練某處的肌肉,可使身體不易這裡痠、那裡 痛。她們從義芳老師身上學習的「生活舞蹈」,並不只是一種口號,而是實在地扎根於日常,現在回去做家事,都減少了腰酸背痛的問題,一舉數得的成效,在她們 身上展露無遺。
 陳秀美說,一開始練習真的很辛苦,很多動作難以一次到位,但想到「反正老師也不會考試」,挫折感便消失了。慢慢地,筋拉開了、肌肉變得更有力,整個人也更顯精神,甚至連元極舞都跳得更得心應手。
 藥師退休的藍麗娃也認為,隨著肢體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打開,心胸也越來越開闊。原先內向的她,從沒想過現在的自己竟然會覺得「退休後過得更快樂!」不只願意認識新朋友,也更勇於嘗試新鮮事物。
 看著麗娃雙眸中流動的神采,不正是義芳老師在課堂中不時提及的──「身體給予的自信」嗎?不需要外表的妝點,從內在自然而然散發出的力量,正是健康的身心才能帶來的自我肯定。
 義芳老師不僅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分享,更身體力行。年屆50的他,將於12月6至8日在台北文山劇場舉辦「吳義芳50獨舞」演出,他舞不停歇的自我惕厲,也等於給予這些學員最好的示範。
 近日,她們興奮地忙著為義芳老師獨舞演出的服裝特展系列──身體之美「甜的牆」作場佈,元氣滿滿的模樣,再次證明了「自信的女人最迷人」。

奮力跳躍,用更動態的動作享受肢體的伸展。
 
吳義芳老師指導學員如何做出正確的動作。
抬腿回眸,以身體構築出柔美的姿態。

●原文刊載於「非常木蘭」2013.11.20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文訊30】人緣好的黃天才與他的書畫收藏



當天公拿出為新書《張大千的後半生》寫的序想念給我聽時,
我說不用不用,我用看的就好,我看書速度很快。
天公笑著對我說,這樣好,他喜歡我這樣有自信;
因為一開始的我是相當緊張的。
最後還教了我「採訪就是要會臨時抱佛腳!」

那天是在菲特颱風的侵擾下前去拜訪天公,
打我進門到離去的幾個小時裡,
天公與文華奶奶就時不時地詢問我吃過午飯沒?餓不餓?想不想喝水?
甚至,還擔心我坐了那麼久怎麼都不會想去上廁所?
臨去前看雨還下著,也叨念著問我要不要再坐會兒再回去。

像天公如此德高望重的資深媒體前輩,
對我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冒冒失失的小毛孩卻如此親切,
十足讓我見識到一代新聞人的風範。
而文華奶奶拉著我的手細訴她年輕時怎麼與天公「私奔」的俏皮模樣,
也令我記憶猶新。

也許還有點難想像十年後的我會是什麼樣,
但我非常希望當自己老去以後,
也能成為像天公和文華奶奶這樣對晚輩如此親切可愛的老人家。

而聽天公講張大千的往事是多麼精彩,
敘述的段落因故未刊出,
便在文末一併貼出來了。

〈人緣好的黃天才與他的書畫收藏〉


 人稱「天公」,今年高齡90歲的黃天才,在抗日戰爭中完成學業、韓戰中飄洋過海來到台灣,而後赴前線擔任首批美軍聘雇的台灣翻譯官審訊中共戰俘;又在意料之外成為駐日特派員,在異鄉一待24年。這位歷任《經濟快報》、《民族晚報》、《聯合報》、《中央日報》及中央通訊社的新聞老兵,一生中所經歷的「大江大海」,從《我在38度線上的回憶》(印刻出版)與《中日外交的人與事──黃天才東京採訪實錄》(聯經出版)兩本回憶錄中,足以讓人體悟到其中的傳奇了。

 數十年的記者生涯,天公記錄下許多精彩的新聞事件,與棋王林海峰四、五十年的深厚情誼,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天公更為林海峰的傳奇事蹟寫下《林海峰圍棋之路:從叛逆少年到名人本因坊》(聯經出版)一書,聯合報也於2007年的「名人對談」系列對兩人進行專題報導。

 除了記者與作家的身份外,天公亦是一名喜好書畫的收藏家,還是兩岸為數不多的「扇畫」收藏名家之一;近四十年來收藏了兩百多把大大小小的折扇,不管是齊白石、張大千、溥儒、徐悲鴻、于右任、胡適等人的作品,都在珍藏之列。這些難得的作品全數於2005年交由北京城軒拍賣公司完成拍賣。

與「畫馬將軍」葉醉白之交

 
 天公人緣好、人脈廣,為數眾多的書畫收藏多數由友人相贈;得知文訊為文藝資料中心籌募款項,特地捐出手中留存的紀念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幅「天馬圖」了。
 
 在天公家中的客廳牆上,掛著一幅小巧的雙馬畫,代表的是天公屬馬的妻子與女兒;這幅畫正是以畫馬聞名的「畫馬將軍」、「天馬大師」葉醉白所相贈。談及兩人數十年的交情,天公認為,守過金門、與日軍打過仗的葉醉白,在職業軍人威嚴的外表下,骨子裡其實是個生性浪漫的藝術家。

 愛馬而至畫馬的葉醉白,以潑墨揮灑而成的墨馬,既有馬的靈秀,更有馬的雄昂,不同於西畫的解剖或透視技巧,融入了中國哲思的幻化。張大千更盛讚其為「曹韓而後未見此奇勝」,所以人們也將葉醉白的馬圖稱為「天馬」,他也為自個兒的畫執筆了六萬多字的《天馬論》。

 葉醉白享譽國際的天馬圖,更深深吸引了日本企業家藤野一茂,與葉醉白情同父子的藤野更耗費巨資,在日本秋田修築了天馬美術館,收藏兩百多件書畫作品;葉醉白於1999年逝世後,他的骨灰也長眠於此。

 在天公捐贈的三幅天馬圖裡,最特別的就屬那幅在畫紙四周點綴著葉醉白在世界各地展覽的照片的畫作,在藝術之外,更增添了歷史的價值。除三幅馬圖外,還有一幅書法,也是葉醉白所相贈,「這是天馬似的書法。」寫的是天公在大陸廣西老家的「榕湖」,也是天公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教王貞治寫書法給蔣總統

 
 從1961年到1985年間的駐日時光,不只是天公人生中的流金歲月,也使日本成為比大陸和台灣更像故鄉的故鄉;而在1960年代,正是以「稻草人式打擊法」聞名的旅日球星王貞治風靡日本職棒界之時。在一次次的採訪中,天公也與王貞治逐漸累積出好交情。

 1966年,26歲的王貞治頂著全壘打王的光環,與妻子小八重恭子的婚事備受日台兩地媒體的關注,婚後兩人以台灣作為蜜月地點。當時先總統  蔣公與夫人宋美齡女士正在日月潭度假,聽聞王貞治的喜訊便傳之召見;席間,宋美齡問起兩人的結婚日期,王貞治透過翻譯回答:「是十二月一日。」宋美齡聽聞笑言,她與蔣公在四十年前,也是同天結婚呢!語畢還開心地拉了人留下合影。

 天公說,蔣公夫婦的慈祥和藹,讓王貞治相當難忘,於是他往後總會在與妻子的結婚紀念日當天,向蔣公夫婦電賀。

 隔年恰逢蔣總統八十歲大壽,天公想起了蔣公夫婦與王貞治的難得緣份,遂向王貞治提議,不如寫幅字登在報紙上向蔣總統賀壽。王貞治想著好是好,但不會寫中文的他想到,日文裡雖有漢字,仍是和中文寫法大大的不同啊!怎麼辦呢?最後由天公寫下「壽比南山」四字讓王貞治臨摹,登了報,這份原稿也就成了天公的收藏。
 

與匡仲英、陶壽伯、黃光男等人之交

 
 除了葉醉白的畫、王貞治的字,天公還捐出好幾幅喜歡的字畫與古玩。好比張大千弟子匡仲英的那幅〈利市三倍〉,原先掛在家中,喜氣的紅柿搭配篆書,深受天公喜愛;但一想到文訊的困境,天公就也從牆上摘了下來。

 而同是張大千弟子,人稱「寒梅聖手」的陶壽伯,也在過去相贈三幅墨梅、一幅松柏給天公。1902年出生的陶壽伯,其實只比1899年出生的張大千小三歲,在1947年拜張大千為師之前,已是頗有名氣的書畫名家。

 陶壽伯不只字好、畫好,年少時也曾師事趙叔儒學篆刻,溥心畬就曾讚道:「見君畫梅,落紙如風,輒爽然若有所失,君工篆刻,然筆縱超逸,無金石刻畫之跡,是能兼之冬心二樹枝善者也。」天公最喜愛的一枚圖章,就是陶壽伯替他刻的。

 前北美館館長、史博館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也與天公是舊識,那幅〈瓜瓞綿綿安萬福〉,繽紛的色調也是天公挺上心的收藏。此外還有那只景泰藍麻姑獻壽的琺瑯瓷,是天公遊歷香港時的紀念品,當時花了十萬港幣買下,「這是實在的好東西呀,可惜家裡沒地方擺!」而啟根的〈鍾馗〉,也是家中擺滿鍾馗塑、畫像的天公的割愛。

【載於《文訊雜誌》337期,2013.11出版】

 ----------------------------------------

五百年來一大千與他的後半生

 
  「沒有人不仰慕張大千!」這一句話,或許就能解釋何謂「南張北溥」、何以陶壽伯願在45歲還拜師其門下、何來徐悲鴻的一句「五百年來一大千」。

 9歲就開始習畫、17歲被綁架又遭土匪逼當師爺、曾因未婚妻逝世落髮為僧再還俗、開創大風堂畫派,遠赴戈壁敦煌石窟、移居巴西建八德園、訪畢卡索、返台建摩耶精舍、有四個老婆……張大千一生的傳奇性,不須贅言。

 1949年張大千離開中國大陸後,多年來四處遊歷海外,每年必定造訪日本,天公便是在駐日後與張大千結識於東京,彼此經常結伴出遊、談古論今,相知日深。

 講起張大千,天公是滿肚子的故事。例如當年張大千赴敦煌臨摹壁畫,帶著家眷、還找來了五個喇嘛去幫忙,據說光是為了攜帶畫具、顏料、糧食等行囊,一共雇了83輛牛車去拉;兩年八個月毫無收入,就靠著賣畫支付所有的費用,這般的豪氣可真是世間少有。張大千也是「世上最富的窮人」,灑脫、浪漫,一遇到喜歡真跡,就算是砸下重金也要買下來珍藏;曾經入手卻又無端失落的「黃山谷伏波神祠詩卷」,便花上賣掉50幅展覽畫作的高價。

 還有一回,張大千前往日本橫濱,不管出現在哪裡,張大千身旁總是人群簇擁;那天張大千說了,隔天想去東京上野看荷花,但在場的記者們全默不作聲。天公想了想便開口,那不如就他陪著去吧!問了張大千想早上還是下午到上野?怎料張大千說:「清晨五點半!」天公一聽就苦了,即使如他就住在涉谷,要到上野也是需要舟車勞頓一番,而清晨五點半,一般人睡得正酣呢!

 隔天,天公依約到了地點,張大千與眾家眷老早到了,張大千問天公,知道為什麼要天沒亮就來賞荷花嗎?天公搖頭不知。原來張大千是為了趕在露水被朝陽曬乾之前賞荷,唯有在露水未乾之際,才能聞到荷花特有的清香。事後,天公被其他記者嘻笑了一頓,那些老記者們早早曉得這必是件苦差事,唯有年輕的天公不知情哪!
 
 1998年,天公寫了本《五百年來一大千》(羲之堂出版),記載的便是張大千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而在今年112日,新作《張大千的後半生》(羲之堂出版)即將出版。為什麼要寫《張大千的後半生》?天公說,張大千那黃金燦爛的前半生有多少人有類似經歷,卻少有人能像他有那般輝煌的後半生。一般人只著眼他的非凡名聲,有過無數評論、傳記,卻未著眼已功成名就的他,半百後仍持續奮鬥上幾十年,憑藉東方水墨在西方世界闖出名號。這樣難得的故事,不被世人知曉就太可惜了,這也是當了一輩子記者的天公,堅持要寫下的一頁歷史。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泰武古謠傳唱】排灣古謠 飛過群山

越來越常覺得,
自己真的是很受老天爺眷顧的孩子,
一直以來都能和許多美麗的人事物相遇。

這一次寫泰武古謠傳唱,
如果不是因為達人專欄,
有劉克襄老師幫忙牽線認識吳金黛老師,
也就不會有這篇文章的出現。

謝謝吳金黛老師,讓我認識泰武古謠傳唱;
謝謝珮迪,一直都給我好多鼓勵;
謝謝查馬克老師,答應讓我寫泰武古謠的採訪;
謝謝聖芝,無私地提供我那麼多照片,都不知道該怎麼感謝才好;
謝謝蘇英,車子都快沒座位還是讓我擠進來跟訪;
謝謝佳華,美國都凌晨三點了還傳來現場演唱的照片。

也謝謝康姊讓我寫我想寫的主題,
還有偉靖大哥設計了這麼棒的版面。

心中真的有好多感謝。
我想要編得更好也寫得更好,
同時在有機會的時候,也要無私地提供他人幫助。

------------------------------------------------------------------------------------------------

〈泰武古謠傳唱──排灣古謠 飛過群山〉


一位排灣族老師、一群來自山野的孩子,
憑著足以撼動靈魂的美麗歌聲,在上周站上美國洛杉磯的舞台;
他們是屏東縣的「泰武古謠傳唱」。

即使曾多次遠赴歐美各國表演,泰武古謠傳唱的孩子,一來到為錄製專輯而商借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演藝廳,依然七手八腳地甩開鞋襪,奔跑歡呼、連翻筋斗,十足純真。

北大武山下 唱出排灣傳奇


對沒有文字的排灣族而言,歌謠便是他們記載歷史、傳承文化的媒介;歌唱不僅僅是娛樂,更是生活的核心。而在北大武山下,泰武古謠傳唱這群由泰武國小教師查馬克‧法拉屋樂帶領的孩子,正用悠揚的歌聲,唱出屬於排灣文化的文藝復興傳奇。

清靈嗓音 海內外邀演不斷


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一個愛唱歌的孩子Lumasan榮獲全國傳統歌謠獨唱第一名,讓部落美聲發光。隔年「泰武國小古謠傳唱」在查馬克指導5個孩子、並於2年後錄製專輯《唱一首好聽的歌》後成軍。不同於一般合唱團的美聲唱法,孩子們的清靈嗓音漸受注目,不只演唱了中職19周年主題曲、上海世博、花博閉幕等國內外演出;前年更發行了第一張雙CD跨界專輯《歌開始的地方》,今年更名「泰武古謠傳唱」同時,更和奪得6座葛萊美獎得主Daniel Ho合作推出第二張專輯《歌,飛過群山》,並在上周飛往美國洛杉磯進行首場售票演唱會;Daniel Ho說,當他第一次聽到孩子們的歌聲,忍不住落淚。

大小Vuvu 串起失落傳統


而這一切,都在查馬克的意料之外。34歲的查馬克說,他這一輩的年輕人,是族群失落的世代。在排灣族語裡,「Vuvu」是對祖父母輩的尊稱,而老人家也稱小孩子們為「Vuvu」,到他們那個世代,部落裡只剩下大小Vuvu會唱傳統歌謠;但當他帶領著孩子們吟唱古老的曲調,歌謠便成了臍帶,老人家的手和小孩子的手牽在一起,把他們曾經模糊的歷史串連起來、讓他們找回自己。

土地脈動 隨歌聲飛向國際


每一年,查馬克都會帶著孩子們返回排灣族心中的聖山──北大武山「謠祭祖靈」。2009年的八八風災,摧毀了部落與泰武國小;當時查馬克憂慮不已,搬離原本的部落來到平地,薄弱的傳統又該如何維繫?但Vuvu卻告訴他,只要用心唱,排灣族人心中那個人與祖靈居住的部落,便會永遠存在。而今,查馬克與孩子們持續地唱著,用土地聽得懂的旋律、與祖靈產生共鳴的歌聲,乘風而起,飛躍群山,飄向國際。

〈幕後推手〉
查馬克‧法拉屋樂
不懂樂理 教出不凡

查馬克‧法拉屋樂是個土生土長的排灣族人,血液中流淌的是對族群文化義無反顧的使命感。師專畢業後返鄉任教的他,曾是個連簡譜都看不懂、對樂理一竅不通的老師;但他說,「看不懂簡譜沒關係,以前Vuvu怎麼教我唱歌,我就怎麼教孩子。」查馬克就從拿著錄音筆、筆記本開始,將部落裡Vuvu哼唱的歌謠,一首首記錄下來、反覆練習,再一字一句教給孩子們,終究締造不凡成績。而他總會在孩子畢業前送給他們八個字──「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一如今年的謠祭祖靈,行前查馬克大腿嚴重拉傷、甚至差點要動刀,但他憑著毅力和堅持,依舊完成每年帶孩子們上山的任務。

〈推手理念〉
唱出「真正的歌」

查馬克說,在國內外大大小小的表演裡,「天籟」、「美聲」這類的稱讚不知凡幾,但他最喜歡的,卻是聆聽者能夠聽見他們歌聲中的土地與微風。就如同他在錄音後召集孩子,句句語重心長,「我們唱歌很好聽,但很多人唱歌都很好聽。我們在大舞台上唱歌、到國外唱歌,那都不是永久的;我們要從土地裡面找到感動、長到腳、然後長到心裡,這樣唱出來的歌,才是真的。」他告訴孩子,能用自己的聲音帶給別人正面的影響,就是唱歌最大的價值,而這一切都「要謝謝彼此,因為我們能在一起唱歌,就是最棒的。」

●聽見泰武古謠:
《歌開始的地方》http://goo.gl/1B2wjA
《歌,飛過群山》http://snd.sc/1420icR
泰武古謠傳唱粉絲頁 http://goo.gl/pZ5yH4





【2013-09-02/聯合報/好讀周報影響力】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鬼月說鬼】鬼亦有情──中國文學鬼 呆傻、癡情、有義氣

〈鬼亦有情──中國文學鬼 呆傻、癡情、有義氣〉


鬼月來說鬼,不管你怕不怕,鬼可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呢,
對古今中外的作者而言,鬼更是絕佳的創作素材喔,快跟著《好讀》來認認有名的中國鬼!

看過〈定伯賣鬼〉的故事嗎?趕路的少年宗定伯巧遇一鬼。
鬼問他:「你是誰呀?」定伯反問:「你又是誰呀?」鬼回答:「我是鬼。」定伯說:「我也是鬼。」
一人一鬼結伴前往市集,鬼提議互相背著走趕路才快,但定伯的重量讓鬼起了疑心,定伯回以「我是新鬼嘛」搪塞了過去。
過河時又胡疑起他那不同於自個兒的嘩啦水聲,定伯仍用同樣理由蒙混過去了;
還套出鬼最怕的就是被人「吐口水」這項弱點,一到市集就吐了口口水把化成羊的鬼給賣了。
這個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鬼故事,讀來是不是一點都不恐怖呢?甚至還讓人覺得這鬼怎麼傻不嚨咚的呀!

志怪
未知恐懼 筆出神怪之作


這一次就來談談中國文學裡的鬼吧!不管是過往亦或今朝,人心對未知的恐懼不曾改變,也因此產生了「神鬼之說」,並被文人書寫,鄉野傳唱。
好比秦朝古籍《山海經》,便記載了數百種光怪陸離的怪獸與神話傳說。而歷代乃至中外傳奇中都有的九尾妖狐,早在《山海經》中便有所記載。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動盪的社會與佛道教的盛行,產生了談論妖魅、報應、異人隱士等雜談的「志怪小說」;前述的〈定伯賣鬼〉即是一例,同時收錄在曹丕的《列異傳》與干寶的《搜神記》中。
《搜神記》,正是六朝志怪小說中的代表作;即使不能說是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卻為後世的傳奇小說帶來極大影響。

傻鬼
聊齋誌異 愛情、友情兼具


講到「傻鬼」,像〈定伯賣鬼〉裡這樣又呆又可愛的鬼真不少。《聊齋誌異》裡最耳熟能詳的,是女鬼聶小倩與書生甯采臣的淒美愛情故事。這故事改編為《倩女幽魂》,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卡通,皆受歡迎。
前幾年的熱門電影《畫皮》也源自《聊齋》同名短篇。但電影版的《畫皮》改編幅度較大,把吃心的惡鬼換成美麗的狐妖,她被人類的愛情感動到棄千年道行而成全兩人。難道《聊齋》的鬼都與愛情有關嗎?當然不囉,〈王六郎〉就是個描述人鬼之間的友情故事。
溺斃的水鬼王六郎,因為感念性喜飲酒的漁夫常灑酒河岸與他分享,即常替漁夫趕魚。當他好不容易熬到可重新投胎做人時,卻又不忍育有幼子的少婦喪命而救人;蒼天有情,六郎為此升格為一處小鎮的土地公,還托夢給當地居民,讓他們好好招待前去拜訪的漁夫。
故事情節很讓人熟悉吧,守護城池、掌管善惡的城隍爺的前身,正與〈王六郎〉的故事如初一轍呢。

醒世
荒誕奇絕 諷喻真實人性


看了這幾個故事,是不是發覺蒲松齡筆下由「人、鬼、狐、仙、妖」構成的世界,既溫暖又可愛呢?不管是癡情的聶小倩與妖狐,還是重情義的王六郎,其實都是作者蒲松齡藉以諷喻世情的作品。生在明末的蒲松齡,雖有絕世才華,卻總在科舉失利;面對沉重打擊,《聊齋誌異》就是他渲洩之作。
清初的高壓統治,也讓讀書人不能暢所欲言,蒲松齡只能透過荒誕的故事來寫下當時社會的冷肅與各種矛盾;好比因聶小倩而喪命的主僕,不正是因為貪戀她的美色和錢財嗎?反觀王六郎雖是區區水鬼,卻也懂得報恩、懂得饒恕和憐惜。
蒲松齡傾盡一生創作的《聊齋誌異》,那融合神話、鄉野傳奇、精妙語言、理想色彩與創新體例的書寫,將中國文言小說的藝術性推上了高峰,醒世的內容更是歷久不衰、迷人萬分。有機會也到圖書館找本白話版的《聊齋》翻翻吧,也許你會發現,中國神怪小說的精采程度,可不會比外國的奇幻小說遜色喔!



【2013-08-19/聯合報/好讀周報欣賞力】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黏暑版】花街樹屋&拯救童年

◎我讀我思


記憶與反抗 生命中的難解密碼


如果要追溯童年最初的記憶,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樣的畫面?

人 腦中掌管記憶的區塊,稱作海馬迴(hippocampus),是由希臘文字根hippos(馬)+ kampos(海怪)組合而成的。而人的記憶確實如同海怪般難以捉摸,即使是面對同一件事情,在時間的淘洗之下,情節極有可能是大相逕庭。在一片渾沌中, 幻想便悄悄取代了真實,成為難以理解的密碼;「記憶是最大的小偷!」《花街樹屋》的書腰與封底上大大地印著這句話。

故事就從「小偷般」的記 憶與一場喪禮起頭,不同的支線在跳躍的記憶中交纏,或許「偷竊」與「自我了結」本身就帶有一點冒險的成分,以及對常理、道德的抗拒;何致和如是說:這是一 本書寫「反抗」的小說。除了真實與虛構的記憶,反抗便是小說中最重要的核心。而反抗需要氣力,而《花街樹屋》白描的文字底下帶有那麼多的隱喻,拉緩了閱讀 的速度,引領讀者沉思、浸泡。(為了捍衛自由,你願意花上多大的力氣反抗?)

在首場新書發表會上,何致和說,「雖然小說是虛構,但依然要建 立在一定程度的現實之上。」書名中的「花街」,源於艋舺(萬華)的華西街,艋舺正是他出生成長之地;這並不是何致和的自傳小說,但許多內容確實取材於何致 和本身與周遭人物的生活經驗。於是,親人長輩的責罵、玩伴間的情誼、嘗試越過大人言明的禁令界線、孩子氣的偏執與徬徨、死亡與離去……這些童年與成長過程 中必定會與之相遇的事件,在一字一句中,讀來顯得如此真實,如此銳利。

被拯救的紅毛猩猩是整本小說中唯一的「虛構」,然而男孩們不顧一切拯救的「毛毛」,卻是所有人的縮影;是被媽媽期望所禁錮的翊亞、是選擇折衷方式過活的阿煌,是隨波逐流卻又困惑萬分的敘述者博鈞,也是閱讀著《花街樹屋》的你。

那 麼書名組合中的另一個名詞──「樹屋」呢?所有小男孩應當都曾夢想過擁有一間樹屋,在足以隱匿自身、於現實中喘息的秘密基地裡,彷若就擁有了掌握一切的自 由。高高的樹屋上,故事主角博鈞問,「可是,我們要瞭望什麼呢?」「瞭望你的未來啊。白癡。」短短的對話似乎有著迴聲,與過去的、還沒被現實打敗、拒絕妥 協的你產生共鳴。

《印刻文學生活誌》副總編輯蔡逸君在推薦序中寫道:「何致和寫了一本幽默兼悲傷,寧靜卻澎湃的小說。」在《花街樹屋》中, 你會讀到回憶的殘忍與深沉的悲傷,可卻仍有閃閃發亮的希望與平靜存在其中。何致和謙稱自己的寫作離不開真實、無法從虛幻之中讓文字開出花來,是因為他本身 的「才能不夠」;然而卻是這樣的坦率與真誠之心,才寫出了這樣一本,淡淡苦韻中仍有一絲甘味的作品。




【2013-08-05/聯合報/R07版/好讀周報讀寫力】

【黏暑版】作家日常&私密生活

◎我讀我思

 

八卦+日常 不一樣的哲學況味

 

身為一個讀者,除了沉浸在文字堆疊出的世界外,作家的「日常生 活」,永遠是最令人欲一窺究竟的神秘領域;小說家有什麼特殊的癖好?詩人都不食人間煙火嗎?散文家又都在想什麼?一個又一個的問號,除了從作品、新書發表 會、課堂或研討會、文藝營、臉書粉絲頁……還能如何多「探究」一點?是小說家也是聯合文學總編輯的王聰威,上個月出版了《作家日常》一書,竟大咧咧地抖出 了文壇上的不少「八卦」;這怎能不讓「狗仔」讀者「見獵心喜」、迫不及待地開卷而讀呢?

王聰威確實大大滿足了讀者們的偷窺慾,陳芳明笑點低?大小姐李昂!廖鴻基敷面膜?!在王聰威幽默中不失優雅的文字下,瞬間將彷若與地面相隔幾千光年的閃亮作家們拉近了距離,成了得以聽聞日常動靜的可愛厝邊。

王 聰威在後記最末段說:「收錄在這本書裡的文章,其實最接近日常的我如何看人、如何想事情、如何讀書、如何厚臉皮地自言自語……文章本身不太有光滑精緻的文 學氛圍,比較像是特別從寫小說緩出手來,熬夜製作討朋友開心的簡單手工紀念品,若以歸類為散文集的範疇來說,這是缺乏這方面高深技巧的我所能做到的,基本 上應該是相當好懂的文章,無論是道理或是心意,『因為我想坦坦白白地告訴您我想說的一切』,也希望您能從這當中,感受到像生菜沙拉般的新鮮趣味與日常的溫 柔。至於太複雜的事情,還是留給小說吧。」

在這些瑣碎的日常之下,卻充分顯露出王聰威的寫作功力。畢竟「寫作」從來就不是什麼輕鬆容易、一 蹴可幾之事;甚至,認真面對它時,不時還會令人感受到或大或小的痛苦。寫作某種程度上就像是一鍋東坡肉:遣辭用字如同五花肉,一分太肥,少一分太瘦;蔥、 薑、糖、油膏、醬油……調味比例得拿捏的恰恰好;不只如此,還得多得耐心,慢熬細燉,火侯足了,才能有那豐腴又入口即化的甘美。

不管是稿費還是名利、認真寫作或逛市場坐捷運的生活常態、小咖與大作家的往來,王聰威寫來是如此自在不矯情,在誠實中暗藏了無盡的哲思、玄機與韻味,一如李取中與李昂的推薦語:這當真是一本道道地地的「作家教戰手冊」啊!

那些作家教我的事

「輯一/那些作家教我的事」靈感緣於王聰威與一群作家們前往西藏旅行,此外也收錄了王聰威切換在寫作者與編輯身分間的大小事;陳芳明、向陽、李昂、林文義、許悔之、袁哲生、廖鴻基等人都在列。
〈神仙向陽:「第一要睡飽,第二要有目標。」〉除了令人捧腹的趣事外,一句簡單的「只要達成你設定的目標就好了,其他人怎麼想,都沒有關係」,著實令人回味再三。而〈旅外作家R君:「我的稿費最低是一字五元。」〉一文則讓讀者一窺寫稿生態。

作家名利場
「輯二/作家名利場」揭露了文學這一行的世俗面。
〈連朱天心的人生也一併附上去〉一文,赤裸地秀出名氣之於作家是何等重要的事;〈比美國大聯盟經營效率更低的行業〉用算式呈現以寫作獲利的艱困,〈不是所有人都會腐化殆盡〉則寫出創作者們持續堅定的理由。

不讀書的日常
「輯三/不讀書的日常」記錄了瑣碎生活中的觀察與美好。
〈坐 捷運〉一文呈現了城市與紅塵俗事的樣貌,〈挖肩裝〉寫出了流行時尚的「荒謬」與「逗趣」之處;〈帶便當〉一文(見左頁)記錄了甜美童年的回憶與微妙的比較 心態;〈打小孩〉、〈罵老婆〉、〈咕咕咕〉暗藏了夫妻間的相處與愛;〈洗碗盤〉一文除了軍旅回憶,也寫出了一般人依賴母親的親情;〈剪頭髮〉和〈剪頭毛〉 則在過往與現今間,描繪了庶民生活與懷舊的氛圍。

略讀生活
「輯四/略讀生活」是王聰威個人的閱讀經驗,以及和作家朋友們的關係。
〈氣 氛與情節的基本立場〉一文中,不只談童偉格的作品,也談論了王聰威自己的寫作經驗。而人們說,詩是用最簡短的語言去書寫靈魂,與〈詩應有的樣子〉(見左 頁)可說是不謀而合。〈尋找西西迷〉讀來隱然有種在文學浪潮一波波襲來又遠去的歷程中,年少歲月一去不返的哀愁。〈神秘時刻〉(見左頁)則敘述了一種極為 抽象的,卻又如此真實存在的、人生裡一些難解又迷人的經驗與時刻。

遇見孩子氣的我
「輯五/遇見孩子氣的我」在一篇篇的私語中,帶領讀者一窺小說家身分底下王聰威的所思所想。
不知何時起,「文青」成了一種貶抑辭,〈文青〉一文就談論了這個有趣的現象,但王聰威本人可是非常想成為一位文青的喔!〈聯誼〉一文不只寫出了每個人的青春記憶,也赤裸裸地寫出了少女的現實與少男的煩惱。



 
【2013-07-29/聯合報/R07版/好讀周報閱讀力】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紀念──離開了的小甜心,親愛的黑尾巴

長得越大後越是發現,
自己其實是個吝嗇、害怕付出的人。
而身邊卻有那麼多師長和朋友,
總是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為許多人們認為「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付出。

這回麗沙病毒在台灣捲土重來,
在恐慌之下爆發寵物棄養潮和許多對動物不公平的事件,
也讓我們明白長遠以來台灣的環境和生命教育出了多大的問題。
於是,一群師長和許多關心相關議題的人們發起了「放牠的手在你心上」這個活動。

當然,每個人精力有限,也都有各自關注的議題;
只是在這顆水藍色的星球上,動物的一切與人們的未來息息相關。
「動物有手,但人有沒有心?如果願意把牠的手在你心上,一定能感受動物生命的溫度。」

我必須要承認,
自己或許並不是個能長期在許多事情上百分百投入並付出的人;
可是,我希望自己至少可以多多少少關心一些、做上一點。
好比關注、好比提筆寫下一點什麼。

如果你也願意為動物們努力,請一起在臉書響應,
不管是寫篇文章、畫張圖、拍張照或任何形式的創作,並在最後加上「#放牠的手在你心上」進行串連。
如果每個人都做上一點點,這座「鬼島」也許仍有變回「福爾摩沙」的一天。

放牠的手在你心上:goo.gl/VkYdB8

-----------------------------------------------------------------------------------------------------------------------------

有多少隻狗狗曾經跟在我與姊姊身後回家,然後在一次次的央求下仍被爸媽驅離,我已經記不清了。

可我一直記得,某天爸爸接我們回家,一隻土黃色的狗狗靜靜跟上來,爸爸卻沒有拒絕;甚至,還開了道門縫等著那一靠近大門就開始躊躇的身影。好不容易,他垂著尾巴探了個頭進來,然後又悄悄地往前挪了一步;在爸爸喚了一聲「進來呀」後,還是個小學低年級生的我不知怎麼地開始害怕起來,對著門口大喊「不要不要我不要他進來!」因為我開始哭鬧,爸爸最終還是將他趕下樓了。

當爸爸一做出驅離動作的瞬間,我就後悔了。長大以後,更了解那時的行徑有多殘忍,我剝奪了他可以擁有一個家的機會,也是爸媽唯一可能答應的一次;我曉得爸爸是喜歡狗的,只是為了早產又患氣喘的姊姊,家裡才從來不許有任何動物出現。

而我始終無法明白年幼的自己在那一瞬間的懼怕為何,所以每每看到土黃色的身影,心中總會浮起一絲又一絲的愧疚。

大三那一年,學校出現一隻黑黃相間的校狗,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就被她漂亮的毛色給吸引。然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只要一看到她,我就會停下來和她相處一會兒;她總是用那雙溫柔的黃色眼眸凝視我,只要對她招招手,她就會搖著尾巴走過來,瞇起眼睛讓我摸她的頭,或是輕輕把頭靠在我蹲下彎曲的腿間。偶爾,她也會從某個角落冒出來,陪我散步上一段路。

那一陣子出沒的校狗越來越多,哈狗社忙著為他們命名,我不曉得她的名字,便在心中喊她小甜心。我最喜歡看到她窩在宿舍的草地前熟睡的模樣,很憨很甜,總讓人忍不住要微笑。我也喜歡她對我翻肚撒嬌,還有那一回她在我的撫摸下睡去所發出的細微鼾聲;直到現在依然記得那時的吃驚與歡喜。

只是那一年卻毒狗事件頻傳。小城站上流竄著的訊息令人惶惶不安,不只是慘狀還有始終抓不到的兇手。事發的那一天得知訊息,我還沒有意識到那就是她,直到傍晚點開連結。我瞪著螢幕,內心開始尖叫。不可能,那怎麼可能會是?怎麼可能會是又乖巧又甜美的黑尾巴?是,我竟然一直到那一刻才曉得她的名字;小甜心叫黑尾巴。

胸口是一陣又一陣緊縮的發痛,在看到詢問哈狗社員能不能讓我複製照片做紀念的回覆後,疼痛更尖銳的襲來;因為那位社員跟我說,黑尾巴是個非常膽小又怕生的孩子。她是個膽小又怕生的孩子,可她從來不怕我;我曉得她喜歡我,卻那麼遲才明白她給我的那份信任和愛。

拒絕循著社員訴說毒發的文字去想像黑尾巴的慘狀,我只想在心裡留住她最甜美的模樣。一直,一直留著。

隔了這麼多年再想起,還是忍不住想哭。我可以理解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貓狗或其他動物,卻永遠無法理解毒殺背後的心態。「動物有手,但人有沒有心?」只希望在這一波疫情裡,不要再有任何動物像黑尾巴一樣無辜喪命。

‪#‎放牠的手在你心上‬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文訊30】詩畫人生──席慕蓉



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席慕蓉老師的畫。
展場上,一片字畫間,
油彩的紅山茶就是那麼絢麗奪目;
綠意盎然的林樹則是那麼恬淡幽靜。

而在亮軒老師的解說下,
我才曉得紅山茶畫布上那畫一層又刮一層的特殊畫法,
是席慕蓉師承李遠哲的父親、台灣第一代西洋美術家李澤藩先生,
過去因窮困、為省顏料錢才發明出的技法。

簡直就像是濃縮的台灣美術史一樣啊。


詩畫人生──席慕蓉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一首絕美浪漫的〈一棵開花的樹〉,大抵是當人們想起席慕蓉,就會直覺反應的印象──這既寫夢幻詩作、又寫唯美散文的,一提起蒙古就要落淚的女作家。

  生在四川、童年香港長於台灣的席慕蓉,祖籍是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那廣漠的內陸,穆倫‧席連勃是她最初的名字,蔣勳形容在蒙語裡聽來如同阡陌草原上流動的寬廣「大河」,「大河」夾帶著呼嘯的風、蒼茫的氣味,還有奔騰的牧人,流淌在她的脈搏,成為永恆而巨大的鄉愁。不捨原鄉自古書記於「被告」和那被破壞的今昔,於是她寫蒙古、講蒙古,就要離開那歷史的「被告席」。

  她是這樣形容自己:「詩是我的癡狂,至於散文,則是我的生活筆記,且行且註記,作為對自己生活的記錄和整理。」這前面還有一句,是人們較不熟悉的席慕蓉,狂野、爛漫、又激情、繽紛多彩的那一面,是繪畫。逾五十年的彩繪路途,席慕蓉說,「繪畫是我的理想」。寫作使她寧靜快樂,而繪畫則帶領她進入更深沉複雜的世界。

  也許是因為天生的詩人本質,即使是寫生,畫作中都蘊藏著席慕蓉內心的詩意與思想;隱地所收藏著那幅綠意盎然的林樹,彷彿能看見因時間而流動的光影,還有那吹拂過枝頭的清風,連天空都暈染上了清新的綠。而油彩自家後院的〈紅山茶〉卻是如此奔放,並非刺眼的鮮紅,卻在深色枝葉與點白背景中攫取你的目光,野性地綻放。

  婉約、纏綿,熱情、豪爽,這都是她──席慕蓉,一個對世間萬物多情不已的女子,以詩、以文、以畫,繼續揮灑人生。

〈紅山茶〉,取自文訊三十周年拍賣會官網。
〈綠意盎然的林樹〉,取自文訊三十周年拍賣會官網。

【載於《文訊雜誌》333期,2013.07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