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夢想行動家】時速3公里的志工環島行

【夢想行動家】時速3公里的志工環島行

【聯合報/陳姵穎】
2011.11.27 03:01 am

2009年夏天,莫拉克颱風席捲了南台灣。

那時,感情受挫的我,內心也像颱風過境般——摧殘後的一片狼藉;太迫切想逃開什麼,背包一上肩,便乘著火車獨自環島去了。

滿腦子向人募款
擦不出交流火花

從花東縱谷繞過北方,再一路往南;南迴鐵路尚未完全通車,屏東到台東之間僅能靠客運接駁。行經屏東,此處幾乎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即使沉浸在悲傷中的我,依然對車窗外的殘破景象驚心。

同一時間,就讀國立體育大學的顧明翰,正隨著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前往林邊鄉當志工,協助災民清理家園;或許他還曾是我旅途中閃過車窗的風景。在同一地停駐與前進的兩個人,竟在兩年後產生交集。

我們是前後屆參與「尋找自己的感動地圖」活動的壯遊青年,偶然的機緣下,我從未曾謀面的前輩變成了採訪者,聽他訴說徒步環島的故事。

明翰的「時速3km——為愛而走(民國百元愛環島)」計畫,是八八風災救助災民經驗的延伸。他無法忘懷當時一位因各單位援助即將結束,住家卻還有一半埋在泥濘中,因不知所措而顫抖哭泣的婦人身影。

這年夏天,明翰帶著簡單的行囊出發,準備以邀請一人捐一百元的方式,為急難家庭募款。然而募款豈是容易的事?當他從高雄走到台南,卻只碰上一個人願意掏出
荷包,體能的疲憊造成的挫折感立刻襲來。但他也很快地察覺,如果完全將募款當成旅行的目的,反而無法與遇到的人們產生交流,沒有交流,又怎能讓他人支持他
的計畫?

於是他開始專心地「走」,同時改變戰術,利用網路群聚的力量,在Facebook上建立粉絲頁,記錄過程,並推廣募捐。

有趣的是,當明翰開始放鬆地與人交流,募款反而變得愈來愈容易;當人們對你進行的事物產生興趣,就容易獲得他們的支持。

蝸牛爬行的單調
比日曬雨淋可怕

比起火車一小時數十公里的快速掠過,步行一小時3公里,肯定看見更多細緻的風景吧!但明翰卻告訴我:步行,一點都不如想像中那般浪漫。

明翰形容,徒步時有一種感覺不到時間流逝的緩慢,比起日曬雨淋、磨出水泡帶來的不適,他更無法忍受這樣猶如蝸牛爬行的單調;這對一向喜愛刺激性活動的他來說,簡直是嚴苛的挑戰。

讓他堅持下去的,依然是想幫助急難家庭的心意。

我好奇,這樣一個開朗又愛玩的大男孩,怎麼會對救助急難家庭這件事這麼熱中?是否是源自曾被幫助的感恩?這樣的猜想也不算錯,一開始明翰是因戶外訓練課程而接觸相關團體,也在機緣之下認識了上帝,信仰改變了他,讓他興起為人服務的心。

明翰多次提及上帝,讓我回想起自己壯遊時在奮起湖天主堂認識的吳修女,和藹的她來自瑞士,來台服務已三十幾年。那時我曾好奇地問她是否會想家?她恬靜地笑著說:「不會,有上帝陪著我,我一點都不寂寞。」

我無法完全體會因宗教而產生的毅力,但從吳修女寧靜祈禱的美麗臉龐,與明翰充滿活力的雙眸裡,我看見了堅定的光芒。

完成旅途的旅人總會遇到類似問題:「在這四十八天的步行學到什麼?」這個滿腔熱血的七年級大男孩,收起爽朗的笑臉,神情認真地表示,要繼續為那些急難家庭走下去,也許就學日人長野義虎,挑戰橫越中央山脈吧。

而我呢,似乎也該想想,下一站要往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