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主題旅行篇】翻山越嶺 探訪高山的郵局

翻山越嶺 探訪高山的郵局

【聯合報/記者陳姵穎(第二屆壯遊青年)/報導】


海拔超過三千英呎以上的郵局,郵差送的都是些什麼信件?他們要如何翻山越嶺,報喜報憂。高山上的郵差,已不單是訊息傳遞者,陪老人家說說話、關心他們的生活,也許是更重要的任務。高山上氣溫低,郵局卻始終點著一盞溫暖的燈。
 
很多人都這麼問我,為什麼會想去拜訪高山的郵局與郵差?其實在走完這一趟以前,我也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去這些地方。很偶然的參加了青輔會的「青年壯遊台灣 ──尋找自己的感動地圖」計畫,同學間的玩笑話以及霍建起導演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讓我決定探訪台灣海拔超過3000英呎以上(約900公尺)的4間 郵局─梨山、霧社、萬大,以及阿里山。

【梨山郵局】武陵農場 串起榮民故事
去年春末,我從花蓮搭乘客運上了梨山,抵達第一站梨山郵局。在梨山郵局認識了穎姊以及同是郵差的張淵松大哥,有幸隨同張大哥前往過去曾是政府安置榮民所在地的武陵農場送信,讓我得知了兩位老榮民的故事。
一位是我們前往收信、來自山東的叢伯伯。那年,他隨著國軍遷移來台並安置在武陵農場,但隨著農場被劃定為國家公園,被安置在此的榮民被迫搬遷;儘管政府給 予金錢補助,面對不斷流離的命運,叢伯伯不願意再次漂泊,他和幾位榮民留了下來。然而,他們沒有土地的使用權,賴以維生的,只有微薄的補助金。

送往梨山的郵件,會先送至宜蘭總局,再由國光客運運上梨山,交給梨山郵局。(記者陳姵穎/攝影)
 不只送信 郵差也送關心

來到叢伯伯的家,叢伯伯和他同樣來自大陸的妻子看到來訪的我們很開心,不停地對我說,張大哥對他們很好,平時他缺了什麼日常用品,張大哥都會順道替他買上來。

張大哥告訴我,武陵農場如今只剩幾位榮民還居住在這裡,這些榮民大多是孤家寡人,也因此,他每天送信的同時,多半都會繞到每戶榮民伯伯的家中,和他們說說話、給予一些陪伴。

提起榮民的處境,張大哥感觸很深。他說,他曾經在某天的送信途中,因為感覺到說不出的異樣,才發現一位榮民伯伯就這樣不知何時獨自在家中離世。當下的震驚 和悲傷,讓張大哥難以忘懷;即使和榮民們沒有血緣關係,但時間堆疊出情感,當熟悉的存在消逝,依舊讓人感到疼痛。從1949年到今天,又有多少類似的故事 上演?而今,「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郵差張大哥(右)與榮民叢伯伯,在送信往來中,建立了深刻情誼。(記者陳姵穎/攝影)
【阿里山郵局】在高山上 寫張明信片吧

在旅行途中寫張明信片,不只可以和友人分享有趣的事物,也記錄了自己當下的心情。
 
在全台最高的阿里山郵局,不時擠滿寄明信片的遊客,大多是外國人,他們歡喜地蓋上紀念章,細心地黏好郵票、將明信片交入郵局經理和郵差的手中。看著那一張 張寫滿中文、日文、英文的明信片,我問胡大哥有沒有算過一天可以收多少張明信片?他俐落地找錢、收件,一面大笑,哪有辦法認真數呀,要處理的郵件可多著 呢!

阿里山郵局是台灣最高的郵局,古色古香的建築很有特色。(記者陳姵穎/攝影)
 【霧社、萬大郵局】住進部落 阿嬤噓寒問暖

在霧社與萬大,接觸多的則是可愛的當地人。也許是因為生活在山廣闊的懷抱裡,住在山裡的人心胸才如此敦厚;在此地,獨自旅行的我就這樣被當地人熱情地拉進家中住下,有漢人的家也有原住民的家,他們是這麼說:認識了就是朋友。
最難忘是在親愛部落,有著泰雅深邃面孔的子茜好奇地追著我問城市的生活,以及每天問我睡得暖不暖、有沒有吃飽的阿嬤,在我離去前緊握的雙手留下的溫度。整趟旅行中累積了上千張相片,唯獨沒有親愛部落與阿嬤,只因不想依賴相片,去記憶那些點滴在心的溫柔。
我總覺得,因旅行而相遇的人,其實才是最美麗的風景,一個又一個的溫暖,讓人想到就想輕聲感謝天;我牢記著,也盤算著,也許可以在這涼涼的秋,寄張明信片問候。

山區居民住處多分散,因而有集中式的信箱。(記者陳姵穎/攝影)
延伸閱讀
書名:一座島的43種旅行
出版: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定價:350元
簡介:《一 座島的43種旅行》是青輔會與花蓮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合作出版的作品,集結了第一、二屆青年的壯遊地圖;也許壯遊這個詞有很多定義,我們也曾自我懷 疑這樣的島內旅行何能稱之為「壯」?但我們經由旅行認識了這座島嶼的美麗,也透過彼此看見了不一樣的可能性,挑戰了自我、體會了感動,即使不那麼壯闊又何妨?
【聯合報】 

【2011-10-02/聯合報/G05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